【改革·奋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 2024-06-07

河海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大力推进一流本科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2018年以来,在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河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品牌。

近年来,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全力打造河海特色育人品牌。深入开展“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改革”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发布《河海大学“一流本科”建设行动计划》,编制《河海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从系统构建本科人才培养五大体系出发,通过十大工程和三十个建设项目,构筑一流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着力培养引领行业发展和服务强国建设的卓越人才。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立德树人品牌

坚持立德树人,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学校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切实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始终保持全省课程思政建设排头兵和领航人地位。2018年,在《河海大学“一流本科”建设行动计划》中专设“思政强基建设工程”。2019年,以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推进课程思政要求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教材内容。2020年,出台《河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工程、分类建设工程、改革研究工程、素养提升工程和质量保障工程“五大工程”。2020年,学校当选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21年,入选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普通高等教育类全国15家,江苏省唯一),3门课程、2个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2年11月,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栏目,以“河海大学实施‘五大工程’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为题,全面报道了河海大学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聚焦专业思政,打造河海课程思政品牌。按照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的要求,学校聚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河海课程思政品牌,其中以土木类专业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系代表性最强、辐射面最广。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河海大学土木类专业深耕本科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率先深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提炼形成专业课程思政要求二十条,构建课程思政指标矩阵架构,形成了专业层面的育教融合课程思政新体系,成为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体系构建蓝本,建设成效为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相关经验辐射全国500多所高校。2020年12月14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调研河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对学校以土木类专业为代表的专业层面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与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2023年,以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试点专业形成典型特色的基础上,深化课程思政的逻辑遵循与实践要求,全面推行专业思政,构建集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为一体的专业思政目标,以及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呼应支撑的矩阵体系,实现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在育人目标上的有机映射。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创人才培养品牌

聚焦“四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学校全面实施大类培养,将全校专业合并成若干个专业大类,重构专业大类通识课程体系,统一设置数学类、物理类、信息类等课程,夯实学生基础,拓宽培养口径。推动培养平台纵向贯通,深入推进大禹学院 “3+1+X”本硕博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立足水利土木类大禹强化班、工程力学徐芝纶班办学基础,增设电气计算机类和土木水利海洋工程大禹强化班,开展小班化教学、导师制培养和全方位国际交流,示范引领全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培养方式横向交叉,构建“水利+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率先创办智慧水利新专业,新设智能建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交叉本科专业,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和英语等第二学士学位,形成了特色化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修订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全面贯彻OBE理念,围绕“为谁学”“如何学”“学什么”改革主线,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主持5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0项(特等奖和一等奖各2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7项。

对接国家需求,深化专业发展内涵。学校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实现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全覆盖。增设土木水利与海洋、船舶与海洋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专业21个,推进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促进传统优势专业转型升级、内涵提升。扎实推进三级专业认证工作,出台10个基于OBE理念的机制文件,新增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累计18个,并列全国第32位),为迎接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奠定坚实基础。健全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持续开展专业“诊断性评估”,通过“停、撤、并、优”等举措优化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目前撤销和停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5个。

 

深化教学资源改革,创质量工程品牌

践行教学创新,构建一流课程培育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持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课程培育体系。推进五类一流课程建设,每年立项建设一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7门,立项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00余门。大力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获批江苏省高校美育精品课程2门、江苏省高校美育大讲堂优课3门,2个劳动教育案例入选“以劳树德 以劳启智”首届高校劳动教育示范案例展播优秀案例。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建设,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交叉学科创新人才课程。鼓励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设交叉课程、项目式课程、本研贯通式课程、荣誉课程等,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坚持深耕细作,打造一流教材建管体系。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抓手,学校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河海大学教材管理办法》,编制《河海大学“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每学期常态化开展课程教材选用专项检查,规范教材规划、立项、编写、选用的审批管理流程。制定《河海大学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作实施方案》,“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覆盖率和教材使用率均达100%。重视推进精品教材培育,每年投入300余万专项经费开展重点教材和数字教材立项建设。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2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1个,入选江苏省重点立项教材53部,新编或修订出版校级重点教材200余部,其中数字教材31部。2021年12月,教育部简报以《河海大学“四维发力”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为题进行报道,对我校扎实推进教材建设和管理理念、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推动数字赋能,创新教育教学新形态。数字时代对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挑战,2020年初,河海大学牵头成立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以高校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推动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联盟已有14所高校,建成课程96门,涵盖健康医药、土建水利、数理分析、航空航天、植物农艺等60余个专业领域,学生累计选课达13万余人次,涉及162个学院、650余个专业。2022年6月,中国教育报道了课程联盟建设成效。2022年6月,学校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试点高校(全省共5家),116门次在线课程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数量位列江苏前列。2023年,学校三校区全面建成常态化录播互动教室,其中智慧教室84间,依托河海大学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数据驱动智能评教新机制,实现教学全过程即时数据采集、多模态数据实时分析和深层次数据挖掘处理。2024年,学校基于微服务架构着力打造智慧教务管理系统,对业务系统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升级改造,打通不同系统间数据壁垒,多维度构建师生精准画像,助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创实践育人品牌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资源建设。学校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聚资源,将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构建由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学校师生组成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持续推进“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基地”五级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目前建有智慧水利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4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获批省本科类产业教授(兼职)10位,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1项。

引导学科竞赛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学校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发挥实践育人平台作用,遵循“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原则,出台《河海大学学科竞赛工作指南》《河海大学学科竞赛成绩分析及推进方案》等系列管理办法,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开展“十佳本科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切实发挥竞赛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获三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共计8219项,其中一级竞赛390项,“三大赛”国家级奖项30项。在2018-2022年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位列全国第38位,江苏省第5位。

全面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校出台《河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及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河海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率控制及动态调整方案》《河海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管理办法(试行)》等机制文件,实施“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方式,严把选题、过程、诚信、评审四大关,着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31篇、优秀团队20个,其中一等奖31篇,位列江苏前3 。

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谋划、一体部署为新时代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构建国、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双一流学科优势和相关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确立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海洋等18个主题创新领域开展学生专项创新训练,形成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32项、省级项目744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45篇,学生授权专利621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创精细管理品牌

实施教学管理精细化,推进党建业务深融合。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支部窗口形象,不断增强教学管理战线全体党员和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服务意识和履职效能。实施本科教学精细化管理工程,发布《河海大学本科教学精细化管理十大工程实施方案》,设立“教学树洞”和“回音壁”,开展常态化评议,构建全天候、全方位、闭环式师生服务沟通平台,及时处理回复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走访学院系列调研交流活动,通过五个“100”模式的深度走访,与全校所有学院教师开展交流,找准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真问题”,提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办法”,切实推动学校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

坚持教学管理规范化,促进管理效能再提升。学校遵循OBE教育理念,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出台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文件与实施办法50余个,涉及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发展、毕业要求、质量考核评估等人才培养各环节,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编著出版河海大学教务工作全程导引,以“倾心育人、规范管理、精细服务、主动求变”为理念,从师生需求视角调整、解构、优化教学管理服务流程,对师生进行精准化、全方位服务指导,被全国200余所兄弟高校借鉴。

 

近年来,河海大学立足新发展阶段,勇担教育强国使命,助力大国工程建设锻造卓越工程人才,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强化一流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构建具有河海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在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上,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回答好“教育强国,河海有为”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