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始终肩负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近年来,河海大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依托水利、环境、土木、经管等学科特色优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水利行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校友成长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朝着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高站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谋篇布局。河海大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个“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简称“长江院”),充分发挥平台、人才和科技优势。深度对接院所、企业科技创新资源,汇聚行业优势力量,着力打造聚焦长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紧紧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中心任务,全力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研究,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前沿“水科学”的创新高地,深入探寻江河治理解决之道。承办“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暨第一届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全球水安全会议”,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流域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创办“长江大讲堂”,围绕当前国际科学前沿及社会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学者,解读流域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探索水科学、水工程、水管理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吸引了近万人参与,已经发展成为云集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国际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组建“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入选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获评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河海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提出的“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指示精神,由校领导多次带队赴广东水利厅、广州南沙开发区、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调研,先后与广东水利厅、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州南沙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直以来,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发挥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找准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利科技需求,与各单位加强合作,积极参与珠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就共同举办大湾区水安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共同推进大湾区水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协助推进南沙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序推进过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水平,引领水利行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作出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建设国家水网等重大部署,引领我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河海大学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聚焦水利行业发展,与水利部各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开展深入合作,先后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等流域机构以及广东水利厅、江苏水利厅、江西水利厅等11个水利厅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长江、黄河、淮河、珠江、太湖等流域研究中心,瞄准各大流域的关键技术与管理问题,江河湖泊治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基础性、前沿性科学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将服务行业上升到了前沿问题引领、系统性服务保障的更高层面。2020年6月,学校主编的我国首部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首部“蓝皮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丛书(2019)》正式出版,为流域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和具体建议;2021年11月,学校组织编撰的《中国水利风景区故事·黄河篇》正式出版发行,为流域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时代价值进行重点挖掘和讲述。
河海大学作为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承担着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历史使命,在治水救国、治水报国、治水强国的道路上艰苦创业、砥砺奋进。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水利学科特色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江河战略部署,坚持履行引领水利行业发展的责任担当,着力打造全球水教育、水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学校聚焦水利行业头部企业,与三峡集团、南水北调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中国中铁等央企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水利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的新合力;围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网建设、深水航道高效利用与江豚保护、长江岸线保护与治理等具体问题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整合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学科研究力量,联合开展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研究,为水利事业发展贡献河海领军力量。
高效能,促进地方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河海大学一直重视与属地的融合发展工作,将校地融合发展作为学校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教育创新带做出河海贡献。
立足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发展,与常州开展校地融合。自1986年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在常州建立,后又历经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常州校区的变迁,时至今日河海大学在常州的办学已达38年,校地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结合常州市重点加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定位,紧扣自身发展布局与常州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契合点,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向常州“新能源之都”、“国际化智造名城”等重点领域聚集,通过科教融合平台共建、科研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持续加强校地融合,使校地双方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近年来,学校与常州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在水利机械、疏浚技术、机器人工程、智慧水利、物联网、输变电技术、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催生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学校在常州建立了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特种机器人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学校成立了“常州市特色智库基地”,与常州市社科院、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建“一带一路”非洲研究中心,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为常州培养了30多个专业近万名本专科毕业生,通过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每年为常州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1000余名。
结合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建设,与苏州开展校地融合。202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与河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决定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在“校地共建”模式下,苏州市为河海大学苏州院建设提供土地资源、建设资金、研发场地、配套服务等政策支持,苏州院则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聚焦低碳环保、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智慧水利四大领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四大功能,打造具有河海特色的涉水行业产教融合科创高地。目前苏州院围绕4大领域,引入10支团队,成立了10个研究所,孵化了6家公司,引育5家企业,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家,区领军企业3家,2023年公司合同额超5600万元。申请(含授权)专利89项,申报并获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项,获评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多项荣誉,获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理事单位、苏州市水务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评了苏州市A类新型研发机构;获评“2023年度优秀科创平台”称号。苏州院还承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任务,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教融合学院”。累计至今,苏州院接收河海大学选派至苏州学习实践的研究生共360名,统筹管理33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组织并承办2023年元和街道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培训、江苏省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专题培训等,培训人数累计达380人。
高标准,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河海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统筹学校优势资源和力量,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助力陕西石泉、江苏盱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显著。
不断调整完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责任。校领导20次带队赴定点帮扶县调研考察,召开校地对接座谈会30余次。先后选派9名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赴石泉县挂职副县长和池河镇党委副书记、五爱村驻村第一书记。不断提升造血功能,拓展产业兴村之源。以“产业开发—生态保护—市场推广”为主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 “河海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实践基地(石泉)”,通过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协同的方式助力智慧灌溉示范基地、蚕桑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建设。组织校友企业赴石泉县调研产业发展,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设立特色农产品展示专柜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着力推动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强化党建引领,组织20个基层党支部与帮扶县经济薄弱村(社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助推文化建设,通过“河海图书馆”“书香校园”和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的建设,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推进智力赋能,依托“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聘任校内外专家顾问24人,设立科技扶贫项目20项。针对当地水利人才需求,举办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升本、普通专科函授班,招收近百名基层水利系统干部。连续5年累计选派29名研究生支教团赴石泉县开展支教工作,录取石泉县考生20余人。借助组团帮扶优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展石泉县蚕桑产业振兴合作,推动县域内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校政企多方力量,牵头与武汉理工大学、常州市金坛区、中电建西北院组建“石泉县定点帮扶联盟”,共同为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17年以来,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帮扶资金6600余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5500余名,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3200余万元。2020年2月,石泉县脱贫摘帽,学校先后获评陕西省、安康市和石泉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名干部分获陕西省、江苏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高情怀,助推校友成长发展
近年来,学校秉承 “链接校友、凝聚合力、共赢发展”的目标,以情感情怀为纽带,以联络沟通为基础,着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联动机制,搭建地区、行业、专业、企业多维度校友组织网络,广泛凝聚校友力量,打造学校与校友深度融合的发展共同体。
健全校友拓扑网络。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健全校友组织,完善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在国内率先成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团学骨干联谊会等特色校友组织,鼓励各校友组织搭建兼具交流联谊、服务校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友之家”,搭建沟通联络桥梁,基本形成以地区校友分会为支撑,学院校友分会、行业校友分会、校友兴趣联谊会等相互依托的校友会组织体系和联动体系。
开发拓展校友资源。校领导定期带队开展校友企事业单位走访,充分挖掘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激发校友参与学校科研创新、开放办学的热情。组织召开校友分会负责人会议,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理事会会议、校友企业家峰会、高质量发展校友论坛等几十场重要会议,当选南京高校校友会联盟首届轮值秘书长单位,推动校友经济发展,激活“校友圈”。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各地校友会参与招生宣传工作,以校友个人成长引导优秀学子传承治水报国使命。常态化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校友企业行等活动,推动学院开展校友导师聘任工作,发挥校友企业家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作用。连续6年开展“毕业生校友联络员聘任”,逐步形成学生成长为校友、校友服务学生的闭环式发展与反哺体系。
培育特色校友文化。建立以河海大学校友会网站、河海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河海大学校友通讯》“一网一号一刊”为主的校友文化传播矩阵,广泛宣传校友先进事迹。举办“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专题党课”“优秀校友事迹分享会”,发挥新时代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访谈、采访、约稿等多种形式,将校友事迹编印成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深圳改革开放40年河海人的风采》《乘风破浪正当时,河海校友企业家风采(第一辑)》,展示了校友的奋斗历程、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